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四川党校报 > 2023年 第15期 > 第4版 热点关注
聚焦“数实融合”
发布时间:2023年10月12日 部门/单位: 文: 图: 签发人:

高红冰:把握数实融合的第三次浪潮的三个要点

第一个要点是关注颠覆式的技术创新。信息、通信、产业各个领域、各种技术不断涌现、演进,要高度关注并持续投入技术创新。

第二个要点是关注大量颠覆式技术在大行业的规模化应用。这个进程将开启产业的升级、变革和重构,会带来冲击,更会带来经济的巨大增长,推动实体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。这个阶段中,不只数字技术创新,行业更要创新。

第三个要点是关注技术的价值观。数实深度融合涉及经济、社会和人。智能发展会不会对隐私构成威胁和冲击?脑机接口会不会改变我们大脑和人们的存在?在拥抱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同时,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伦理,坚持开放、透明、分享、责任、伦理和敏捷治理的理念。新的智能经济发展需要精心呵护,有底线、有红线才能推动产业更好地发展和创新。

(《中国战略新兴产业》2023年第5期)


瞿千上汪齐齐:以数实融合挖掘工业增长新动能

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,智能制造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,数实融合是加快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,也是传统工业完成转型升级,打造高端、精细、柔性、绿色制造模式的重要手段,更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。

当前,尽管数实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,但也在全球各地面临着多种挑战和困境。其中,数据安全、隐私保护、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问题,以及数字鸿沟、人才缺乏、技术标准不统一等现实问题尤为突出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需要各国政府和企业加强合作,参考国际机构如IEEE数字化转型联合会等提供的转型推荐路径和潜在资源对接,加大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,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和监管制度,并建立完备的数字化标准体系。

深化产业升级合作是促进数实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。为此,各方需积极参与数字治理和规则制定,营造开放包容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。同时,还需拓展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和领域,促进数字技术、数据资源、数字产品和服务的跨境跨端跨层流动和共享。“挖掘数实融合的新动能”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前瞻性的主题,未来数实融合将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。因此,我们应当抓住时代潮流,加强顶层设计,完善基础设施,促进要素流动,激发市场活力,深化跨界合作等方面的工作,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赢。

(《数字经济》2023年第4期)


刘元春:数实融合要处理好两个关键问题

数实融合第三次浪潮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趋势。

数实融合的本质是数字化向非数字实体经济的应用、渗透和重塑,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可能路径,能够化渐进性量变为飞跃性质变。

在数实融合第三次浪潮中有两个最关键的问题值得注意:一是如何建立新的利益协调机制,二是构建怎样的动力体系。

如何建立新的利益协调机制?

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形成很好的激励相容的内在利益协调机制,新的经济形态、新的发展动力、新的生产力就无法进一步传播、扩散、深化。

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将数字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凸显和独立出来,使它在生产系统的边际作用得到全面提升。未来,数字将成为人类生产边际贡献最大的要素,成为社会组织变化的最核心力量。

在数字要素的边际贡献提高的同时,被它所替代的要素的边际收益会急剧下降,甚至消失。因此,在经济转型过程中,要想促进技术进步,必须搭建能够协调新要素与传统要素所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体系,让创新者享受到创新的红利,让利益受损者得到适当的补偿,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点。

在数实融合过程中,技术战略和数字经济产业战略的制定,可以参考平台经济的发展经验。

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新旧产业交替过程中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、不同产业形态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,协调好要素替代、产业转化、组织变革中的利益关系,做好制度创新,形成新的有效协调机制。

构建怎样的动力体系?

构建市场主导的动力体系,首先需要组织创新。

企业主体、社会主体、政府主体在智能转换过程中要形成可持续的利益绑定。

从经济的角度来看,组织创新的关键是不同产业、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要各自构建起新的利润形成体系。

目前,很多头部企业在数实融合推进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,能够弥补在要素替代、组织替代中的各种成本,但是中小企业作为经济中最核心、最活跃的细胞,在转型过程中还面临着数字鸿沟和成本阻碍。

国家的产业政策、技术创新政策,对于少数头部企业的扶持是可获取、可持续的,但是如果想向下层进行全面的深入,就需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融合。

构建市场主导的动力体系,还要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。

能不能打造好数实融合的微观基础和市场基础,是数实融合在传统产业、在中小企业层面全面推进的关键,也是未来经济业态竞争的重点。未来的数实融合战略要在持续推进国家全面产业布局、核心技术产业扶持等政策的同时,通过市场化的方式,让微观主体获得可持续的利润。

(《国企管理》2023年第7期)


  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© 2009 - 2025
  • 蜀ICP备10001505号